欢迎光临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开拓思想培训中心

我们的微信

井冈山开拓思想培训中心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17379661974【邱主任】 0796-7165100
首页红色著作> 我的爷爷袁文才

10、宝珠穿蚁 鼎力相助渡难关

来源: 井冈山开拓思想培训中心 发表时间:2020/09/18 15:49:16

当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的当天,袁 文才就得到了这一消息,这不得不使他感到震惊和不安。在当时那种 动荡的年代里,弱肉强食之事实为司空见惯。眼下,他根本不知道这 支庞大的队伍究竟是干什么的,为何滞留三湾。这些年来,职业的习 惯使他对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和警惕。为此,他立即把部队撤回到茅 坪的山里埋伏起来,并迅速派人到三湾附近的小江山一带进行侦察。

早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夕的安源军事会议上,毛泽东就从安 福县农民自卫军领导人王新亚那里获悉了袁文才王佐这两支革命 武装的有关情况。原来,王新亚在会攻永新之后,率领安福农民自卫 军撤到了湖南浏阳,随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担任工 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当时他就把袁文才、王佐以及 井冈山一带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后来,在秋收'起义部队到达 莲花县时,受中共江西省委委派给毛泽东送信的宋任穷,也向毛泽 东转告了江西省委关于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情况介绍。毛泽东由此 进一步得知袁文才、王佐这两支队伍已经是在党组织掌握之下的革 命武装。所以,毛泽东一到三湾,就立即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亲笔信, 并请当地群众钟志倌和李长俚送到宁冈茅坪交给袁文才。毛泽东的 原信大意如下:


袁文才总指挥拜鉴:

久闻大名,难得幸会。为工农革命,打土豪惩劣绅,奉上标语 数条为我军主张宗旨。择日拜访,愿同贵军结为友好,联合一致, 共对反动军阀。

中国工农革命军毛泽东①

看着毛泽东给他的亲笔来信,袁文才心里非常高兴。这封信虽 然只有那么几行字,但他反复看了几遍。透过字行句间,他看出了毛 泽东对他的尊重和信任,看出了两支队伍完全一致的革命宗旨,他那颗悬挂着的心顿时变得踏实了许多。与此同时,他派去三湾的侦探也回来了。原来侦探到达三湾之后,对这支部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又悄悄地走进几户人家进行打探。返回前,他突发奇想地撕下几幅标语,准备带回去给袁文才看,可事不凑巧,刚好被三营副营长伍中豪捉住。伍中豪向毛泽东报告此事,了解原委后,毛泽东当即指示伍中豪:标语让他带上,査一査标语全不全,若是不全,给他补上,热情相待,马上放人!侦探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好的部队。当他被抓后心里还一直在顾虑:这下完了,一定没什么好果子吃。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之 外,标语不但没收回还给他补齐,而且还客客气气地送他出来。联系 一路上所见所闻,他断定这是一支不一般的队伍。他赶紧返回茅坪, 向袁文才作了详细的报告。

面对这支队伍的突然到来,结合毛泽东的来信和侦察得来的情 况,袁文才立即召集李筱甫、谢桂标、周桂春、陈慕平等部队骨干,还特 邀了贺敏学、贺子珍兄妹等人一起进行商议。据我奶奶谢梅香回忆:

那天晚上,她做了几道菜并热了一壶酒给他们,他们一直商谈 到鸡叫头遍才休息。袁文才首先把毛泽东给他的信念了一遍,接着 又复述了侦察得来的情况,随后袁文才对情况做了具体分析:“自古 以来都是兵不厌诈,如果毛泽东的部队真想把我们‘吃掉’,那么他 绝对不会事先给我写信,也不可能把我们派去的侦探再放了回来, 因这样做无异于给我们通风报信。世界上没有那么愚蠢的人,要打 你之前还特意告诉对方事先做好准备。这是其一。其二,据侦探报 告,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开始群众不了解这支部队情况,家家关门闭 户,部队花钱都买不到食品。而他们无一人私闯民宅,也没有强买强 卖之事,这是任何一支军阀部队,特别是匪盗一类部队绝对做不到 的。其三,敢于公开打出‘打土豪、分田地’、‘拥护共产党’、‘打倒反 动派,工农做主人’的旗号,而且落款‘工农革命军’,这些都是共产 党的政治主张,这表明是为咱贫苦百姓谋利益的一支队伍。”接着, 袁文才话锋一转:“当然,这只是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一些情况所 做的初步分析,但工农革命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毛泽东又 究竟是何许人,部队到来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现在就下结论显然 为时过早,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楚。”

担任自卫军文书职务的陈慕平听完袁文才的讲话后,当即说: “这个毛泽东,莫非就是在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过课的那个毛润之,如果是他,我早就认识。此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著名的 共产党人。”陈慕平在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时,曾听过毛泽 东的讲课,对他印象特别深刻。为此,陈慕平极力赞成与毛泽东合 作。但在商议中,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对毛泽东及其部队不 了解,怕吃亏上当。面对两种意见,袁文才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 第二天他特意找到时任中共宁冈区委书记的龙超清、刘辉霄等人进 行商量。为摸清实情,最终商定,由龙超清、陈慕平、龙国恩三人去三 湾与毛泽东接头。

临行前,袁文才交给陈慕平一封信,这是他特意给毛泽东的回 信。信是这样写的:

毛委员:

敬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 革命,应另择坦途。

敬礼

袁文才叩首

从宁冈茅坪到永新三湾,将近六十华里路程。龙超清等一行三 人一大早就从茅坪出发,经新城、古城,翻过九龙山,于当日下午一 点才到达三湾。再说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后,他们挨 家挨户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以往深受豪绅地主剥削压迫的农 民,看到处处张贴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顿感有共产党给他们 撑腰了,他们可以扬眉吐气了。常遭土匪惊吓的百姓,见到纪律严 明、秋毫无犯的工农革命军,无不奔走相告,整个村子呈现一片欢腾景象。龙超清等三人无不为眼前的一切所感染,他们看到共产党领 导的部队,跟其他军队就是不一样。

在三湾的“协盛和杂货店”里,龙超清一行见到了毛泽东。陈慕 平一眼就认出了给他上过课的毛委员,一种久违了的师生情谊陡然 从心中升起,他三脚并作两步上前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情不自禁 地说:“毛委员,您好!路上辛苦了! ”接着,他把毛泽东介绍给龙超清 和龙国恩,随后又把龙超清、龙国恩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介绍。双方 一阵短暂寒暄之后,陈慕平将袁文才的信递给毛泽东。阅毕,毛泽东 眉头紧锁,若有所思,随即微笑着说,袁文才同志不至于把工农革 命军拒之于门外吧? ”他似乎洞察出袁文才的犹豫和顾虑。随后,毛 泽东详细询问了宁冈和边界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 等各方面情况。在“谈及袁文才时,龙超清一一告诉了毛委员,毛委 员说很好,(袁文才)是很好的同志”吒他着重向龙超清表明与袁文才合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安家宁冈的打算,殷切希望袁文才能与工农 革命军一起参加革命斗争。

听了毛泽东介绍工农革命军的情况后,龙超清他们既为这支部 队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同时又深为这支部队所 面临的重重困难而忧虑:因战斗频繁,部队伤员多,而医药奇缺;一 些指战员经不起考验,对革命失去信心,其中有的不辞而别逃离队 伍;还有的牢骚满腹,怨天怪地,严重换散军心;等等。会面结束后, 毛泽东给他们每人赠送了一支枪,其中两支长枪、一支马枪,并告诫 他们:现在是与敌人开展武装斗争时期,人不应该离开武器。

在送走龙超清等三人上路去三湾之后,袁文才一直在焦急地等 待,他迫切想知道这支部队的详细情况。他心里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这支部队到三湾后究竟还会不会继续向宁冈和井冈山推进呢?其真 实动机和意图又是什么?假设毛泽东有意“上山”,是真心诚意想联 合还是另有所图?这一系列问题像谜一样一直缠绕在袁文才的心里 头,只有等去三湾的人回来后,才能解开这个“谜底”。

龙超清等带着一份喜悦的心情从三湾返回到了茅坪,向袁文才 详细讲述在三湾见到毛泽东的情形。当提到毛泽东对袁文才的部队 很重视,希望与袁文才合作的话题时,袁文才心里十分高兴。他想: 这么多年来,为了保存自己这支拥有几十支枪的革命武装,经历那 么多的风风雨雨,整天被官府和军阀“追剿”;如果能与毛泽东联合 起来,力量无疑将增强数倍、数十倍,敌人又怎敢猖狂、嚣张?到那 时,他们的部队在井冈山一带将是所向无敌。鉴于此,袁文才十分愿 意同毛泽东的部队联合。

然而,联合虽然十分必要,但并不等于袁文才就完全放心。

首先,他与毛泽东从未接触过,甚至可以说一点都不了解,醜 下毛泽东率领着七八百人的队伍就要开进来,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要他袁文才接受这支队伍,由此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他确实心里没有底,所以,他委婉推辞也完全属于情理之中。

其次,宁岡土、客籍之间的矛盾一直尖锐复杂,这对袁文才接受 毛泽东上山也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实说,对于几个喜欢挑拨离 间的土籍人,他可以置之不理,他们拿他毫无办法,因他们奈何不了 他袁文才。袁文才担心的不是这个,他所担心的是第三者渗入进来 后,在其不明情况、不明事理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演绎出“借刀杀人” 的悲剧,这在历史上不是没有教训的。因而,这种想合作又怕合作的 矛盾心理,使他一直举棋不定。随后,他给毛泽东的回信及派去参加 古城会议的代表提出“袁部可接济毛部一些给养,请革命军‘另择高 山’ ” ^的意见,也正是袁文才这种矛盾心理的直接反映。

袁文才是井冈山上的草莽英雄,是绿林起家的“坐山虎”“地头 蛇”,没有他的认可,工农革命军是难以在井冈山立足的。袁文才给 毛泽东的回信以及他的代表在古城会议上仍然坚持“袁部可接济毛 部一些给养,请革命军‘另择高山’ ”的意见,使毛泽东决定要会见袁 文才,他要进一步了解和说服袁文才本人,得到“山大王”的亲口应 允,使部队得以安全进山。

袁文才将会见地点安排在大仓。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 住着十几户客籍山民。大仓村位于古城与茅坪之间,据说古城到大 仓与茅坪到大仓距离完全相等,都是十五华里。这样安排,其实也是 表达对毛泽东的尊重和诚意。在彼此都不了解对方,甚至存有戒备 心理的情况下,无论安排到古城或是茅坪都是不合适的,而安排在 大仓则最为合理和妥当。十月六日,毛泽东从古城出发,带了七个人、五匹马,有的穿短衣,有的穿大衣,毛泽东穿着长衫。行走的路线 不是直接走小路去大仓,而是绕道龙市,经茶梓冲进人大仓。袁文才 把会面地点定在大仓大户林凤和家,为防不测,他预先在林家祠堂 埋伏了二十多人枪。袁文才带着陈慕平、邱凌岳、李筱甫等在林家祠 门口石桥上等候毛泽东。站在石桥上可以看得很远,一旦发现毛泽 东带了兵来,便命令祠堂里的人马准备战斗。结果看到毛泽东只带 领几个随从人员,并无一人带枪时,便撤去埋伏。当来人抵近石桥, 袁文才认真细看,只见走在前面那人身材魁梧,三十出头年纪,清癯 的脸庞虽然布满风尘,但透出一股英气。袁文才迅速在心里推断:难 道这就是毛泽东、毛委员?怎么像是一位书生呢!当袁文才仍在思索 之际,只见对方急步上前,主动说道:

“你就是袁文才总指挥?我是毛泽东,让你们久等了。”

袁文才以礼相答:“敝人就是袁文才,在这里恭候毛委员。”

待双方简要介绍各自人员情况之后,袁文才把毛泽东一行迎到 林凤和家里。袁文才既保持警偈,同时又不失热情,他安排杀猪接待 毛泽东的到来。

会谈是在林凤和家吊楼上进行的,客家人历来都有热情好客的 习惯,主人在会谈的桌子上放了不少瓜子、花生、番薯片之类的食 品,他们边吃边谈。毛泽东在席间纵谈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总结了 秋收暴动的经验教训,并向袁文才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时 局所釆取的战略决策和工农革命军的宗旨及目前任务;热情赞扬了 袁文才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的革命斗争精神,同时还给袁文才指出了 与工农革命军合作的光明前途;表明工农革命军准备在宁冈落脚安 家,建立根据地。

聆听毛泽东的一席话,袁文才似有“胜读十年书”之感。他长期 身处偏僻的山区,对外界事情知之甚少,更从未听过对形势如此透 彻的分析,这使他大开眼界,深受鼓舞;特别是毛泽东平易近人的作 风,风趣幽默、学识渊博、智力超人的谈吐,袁文才打心眼里敬佩。

接着毛泽东又说,他准备到韶关一带去找贺龙、叶挺的“八一” 起义部队,留下的部队要袁文才给他带,把家交给他管。袁文才问留 下一些什么人,毛泽东说:“有连长、营长、还有师长等。”袁文才想, 这么多大人物,我一个没喝多少墨水的人怎么带得下去?然而他又 觉得不便推辞,因这是毛泽东对他的一片诚心和信任,现在毛泽东 的部队有困难,他理应全力支持帮助。于是,袁文才对毛泽东说:“你 们既然来了,我们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伤员和同志们的粮油我 管,但宁冈的钱有限,还需要到周边的酃县、遂川、茶陵一带去打土 豪。”袁文才的话,表明他已经答应接受毛泽东的部队,为此,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并决定把伤病员和后勤机关及军官队的大部分人员 留下。

为帮助袁文才扩大武装,毛泽东提出赠送给袁文才一百条枪, 袁文才一听又惊又喜。在那“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动荡年代,在“宁可 人死,不可枪丢”的绿林时期,袁文才深深懂得枪杆子的极端重要 性。为了一支枪,他的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保存这支仅六十 条枪的革命武装,他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而眼下,毛泽东第一次和 他见面就开口送他一百支枪。毛泽东居然能够把人都留给他,把枪 都送给他,还有什么不能相信和放心的呢?在袁文才看来,这完全是 出自对革命事业的一片真诚,更是一种最忠实可靠的友情。相形之 下,袁文才觉得自己遇事似乎有点过于谨慎,甚至有点小家子气。他 为自己在与毛泽东会见之前的设防行为感到一丝羞愧。为感激毛泽 东的真诚和信任,袁文才当即赠送一千块大洋给毛泽东以解决部队 燃眉之急。其中袁文才自己二百块,要林凤和垫出七百块,其他人凑 出一百块。

这次大仓会见,毛泽东和袁文才谈得十分投机,会谈从上午十 点开始,一直到太阳快下山才结束。午宴也安排得十分丰盛,美味佳 肴摆了满满一桌,袁文才虽然不胜酒力,但由于心情舒畅,不停地劝 酒,毛泽东也为这次成功会面而频频举杯。通过这次会谈,袁文才不 仅完全消除了疑虑,而且对部队的发展前途充满着希望和信心。他 觉得能与毛泽东这样的贤能联合一起,这是他一生的幸运和难得的 历史机遇。会谈后,他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把会见毛泽东的 情景一一告诉妻子谢梅香,他不无感慨地说:“毛委员这个人真是了 不起,真是中央才。”

一九二七年十月七日,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蒸发了山村浓重 的晨霜,驱散了深秋带来的阵阵寒气;火红的楓叶,一扫秋日的荒凉寥落,给大地缀上一片盎然生气。按昨天商议,今日毛泽东将率部进 驻茅坪。昨夜很晚才人睡的袁文才夫妇,今天起了个大早。袁文才安 排部分农民自卫军去龙市把毛泽东赠送的一百条枪背回来。自己则 带领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抬着一张用竹睡椅做的轿子,从大仓往 古城去迎接毛泽东和他的部队。出发时,谢梅香塞给袁文才一个包 裹,袁文才打开一看,包裹里有两件半新旧的蓝丹士林长衫,两条灰 布裤子,一双新布鞋。袁文才感激妻子的细心和周到,因昨天他和妻 子说过,毛委员带着这支部队一路行军打仗,生活十分艰苦,缺衣少 食;毛委员的脚在部队行动时被扎伤,因整天行军打仗没法医治,现 在行走都很困难。夫妻俩商量很久,最后还是谢梅香想出一个主意: 用竹睡椅做一乘轿子,把毛泽东接到茅坪来。包裹里的衣服和鞋子, 是她专门为毛泽东准备的。

茅坪,坐落在井冈山的西北麓,宁冈县的东南面。这里四面环 山,林木葱茏,风景秀丽。一条水质清澈、水量充溢的小河由东而西 蜿蜒绕村而过,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一条泛着粼粼波光的银链。村 口处,高高地遛立着一棵历经数百年的大枫树,大枫树奇异地长在 一块特大的石头上,随着树干增长,树根把偌大的石头撑开成好几片。不在春天与群花争艳,却在秋天呈现芳姿的枫叶,无不给人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感,使这座风景如画的小山村更是锦上添花。

茅坪居住着一百二十多户人家。随着工农革命军的进驻,平时 静悄悄的山村突然热闹起来了,纯朴的山里人隆重迎接工农革命军 的到来,村民们腾出房子,铺好稻草让工农革命军居住。他们还杀猪 宰羊,拿出本地的土特产招待客人。工农革命军一到,则热情为群众 担水、扫地、喂猪、种菜。全村上下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小小山村,要容纳上千人吃住,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袁文才着实 费了一番心思。为了筹粮,他将全县各乡公产、神产、族产的谷子全 部收拢起来。公产指的是桥会、路会、陂会、龙江书院的学租等,神产 指的是敬菩萨、唱戏用的及观音会、禄母会,族产指的是祠堂管理的 产业。几天之内,送到茅坪的谷子就有成百上千担。袁文才安排每天 八张砻砻谷,每张砻每天砻六担,砻谷人不给工钱,只得谷头。由此 解决部队粮食供给问题。

袁文才安排毛泽东住在茅坪八角楼,这是一栋双层木质结构风 格独特的阁楼,因阁楼采光的天窗为八角形状而得名。其房主是中 医谢池香,谢池香乃一介开明士绅,毛泽东的部队安家茅坪后,他便 腾出这楼供毛泽东居住。当晚,在袁文才的安排下,毛泽东在八角楼 会见了在茅坪一带坚持革命斗争的永新、宁冈的共产党员和农会骨 干,他们有:贺敏学、刘真、王怀、刘作述、贺子珍、刘仁堪、刘辉霄、刘克犹等人。

“到了茅坪,就是安下了革命的家,这就是根据地创建的开始。” ^ 在袁文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工农革命军很快在茅坪的攀龙书院 创办了根据地第一所医院一茅坪后方医院。把秋收起义以来一 直随军行动的大批伤病员安置在医院治疗。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 锁,医院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建院 初期,只有赖干华、陈金两个中医和西医吴鹏飞。后来增加了赖章 达、黄少吉、谢禹阶等中医生。为解决医药问题,袁文才将自己原在 龙市购买的名叫“玉堂春”的药店无偿地为医院提供中草药。另外 还发动群众上山采集草药供医院使用。同时,还注意收集民间药方 给伤病员治病,例如用青蒿治疟疾、老茶水消毒、车前草吸脓、细辛 草止痛、细骨莲接骨等。通过这些土办法,使不少伤病员很快得到治愈又重返前线。

在创办茅坪医院的同时,袁文才还帮助工农革命军在茅坪象山 庵设立了后方留守处。统管工农革命军的军官队、军需处、卫生队、 辎重队、机炮连等后勤单位。为解决部队过冬穿衣问题,又创建了桃 寮被服厂。后方留守处实际上包揽、承担了部队所有的后勤摊子,部 队所需的粮、盐、油、穿衣等问题,都由留守处负责筹措解决。可想而 知,在当时极为险恶的环境之中,秋收起义以来工农革命军留下的 辎重很多,特别是三湾改编后剩余的七百多人的队伍中,伤病员就 有一百多人,若找不到一个落脚点,不设置后方留守处把这些“包 袱”放下来,部队就不能轻装上阵,更不可能开创新的局面。

秋收起义时,毛泽东的脚被扎伤,因长途跋涉,无暇治疗,加上 缺医少药,伤口被严重感染,脚背上烂了一个洞,而且越来越严重,行动都很困难。为此,袁文才亲自派人用睡椅将他从茅坪八角楼抬 到坝上治疗调养,并亲自选定警卫和勤务人员,以确保毛泽东的安 全。袁文才对毛泽东不仅在医疗上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请当地有名 气的中医为毛泽东治疗脚伤,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使 毛泽东的脚疾很快得到痊愈,身体也得到很好的恢复。

从古城会议到大仓会见,毛泽东以他的睿智和真诚,打动和感 化了袁文才,从而得到袁文才的鼎力相助,使人困马乏、将士饥疲的 工农革命军始得在茅坪安营扎寨、休养生息、渡过难关。毛泽东也由 此解除了后顾之忧。

自从迎接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安家茅坪后,袁文才通过耳闻目 睹,深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区别,它完全 是一支为贫苦百姓谋利益的新型队伍,特别是部队严明的组织纪律 和官兵平等一致的原则,深刻体现了这支新型军队的特点。

十月下旬,袁文才主动给王佐写了一封很长的亲笔信,向他详 细地介绍了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的情况,并谈了自己对这支革命队 伍的深切感受,殷切希望王佐打开山寨门,迎接工农革命军上井冈 山。王佐历来对袁文才非常信任,他们不仅是感情深厚的“老庚”,更 是唇齿相依的兄弟。王佐看了袁文才的来信后,心里十分高兴,他赞 成“老庚”的意见,表示同意合作,并希望能尽早见到毛委员。为迎接 工农革命军上山,王佐四下奔走,准备粮秣。

十月二十四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经荆竹山、双马石抵达 井冈山大井村,受到王佐部队的欢迎,王佐杀猪宰鸡予以款待。王佐 同毛泽东见面交谈后,打消了自己的担心,他相信毛泽东和工农革 命军。毛泽东为了表示与王佐合作的诚意,当即赠送七十支枪给王 佐。为感激毛泽东赠枪之情,王佐回赠五百担稻谷给工农革命军作 军需给养。二十七日,部队进驻到茨坪。至此,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打仗,辗转一千余里,在地方党组织、 特别是袁文才的大力帮助下,完成了向罗霄山脉中段的战略转移。 从此,袁文才、王佐这两支著名的地方武装,紧密配合、支持、跟随毛 泽东,进入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


本文来源《我的爷爷袁文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井冈山市开拓精神干部培训中心整理编辑发布。